第一章 形势环境
培育壮大“十优”产业,是我市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既是重大责任,也是重大挑战。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我市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打造在全国全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全力助推新时代大美新临沂建设。
一、基础现状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解放思想求突破、凝心聚力快发展,经济结构破旧立新,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7.8:43:49.2,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居全省第3位。新兴及高端产业较快增长,“四新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5%,其中新材料、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分别增长53.2%、31.6%和20%。
产业规模逐步膨胀。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69.6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7.5%,居全省第5位。产值过亿元企业1853家,完成产值8475.1亿元,增长23.3%。服务业增加值2319.3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1%,居全省第5位。
产业载体逐步壮大。省级以上开发区1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3个。临沂综合保税区成为全省第3个综合保税区。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累计认定产业集群51个,其中省级12个、市级39个。工程机械、精品旅游、商贸物流和木业4个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全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费县环蒙山康养旅游等3个集聚区入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产业创新逐步提升。全市重点企业与国内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实质性产学研合作,新增科创平台28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0家。2018年,全市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82件,获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1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370家;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2家,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8家。
虽然我市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但大而不强、大而不均、大而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产业层次不优。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6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60%,新经济规模偏小,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8.9%,新业态、新模式尚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二是企业实力偏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体规模较小,产值不足1亿元的占比70%以上,而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三是发展支撑不强。招商引资缺乏大项目好项目,2018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097.2亿元、下降1.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17.8%,“双招双引”考核排名位居全省后列。四是亩产效益不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仅为6.07万元/亩,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低至1.68万元/亩。亩均税收10万元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用地仅占15%,有30%的规上工业企业用地亩均税收在万元以下。14个开发区有7个开发区投资强度还不到200万元/亩。五是产业集聚不够。产业布局较为分散,集中集聚度不高,14个开发区有6个开发区主导产业集聚度不到50%。六是创新能力不足。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健全,能够承载创新资源集聚的公共创新平台,特别是对全市行业、产业提供公共支持的重大创新平台十分缺乏。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30.6%,居全省第11位,低于全省平均6.3个百分点,比去年扩大了0.8个百分点。
二、发展环境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革,我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困难挑战,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从国际看,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进入密集活跃期,产业链调整和产业转移出现新特点。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众多领域已处于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从根本上重塑生产生活方式,这对我国参与全球分工和长期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影响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加速向东南亚等区域转移的态势,而且也出现了产业链整体转移苗头。
从国内看,“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稳的态势更加巩固,加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但当前我国供需失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外部环境趋紧和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传统优势正在逐渐弱化,新的竞争优势尚未有效形成,产业链安全面临挑战。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易摩擦,使得我国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进一步暴露,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安全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加快优化提升,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形成发展新动能。
从全省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描绘了蓝图。省委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以新旧动能转换等八大发展战略为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保障,聚焦实体经济,狠抓项目落地,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为“十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我市看,全市上下聚力新旧动能转换的氛围浓厚,承接南北和贯通东西的区位优势正在形成产业优势,千万人口大市的人力资源正在转化为人才资源,临日都市区和“两河时代”“高铁时代”支撑引领下的城市化空间潜力巨大,承接新一轮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十分明显,承载新旧动能转换的土地资源储备相对充足,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赋能传统产业前景广阔,临沂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融入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淮河生态经济带、胶东半岛经济圈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把园区作为产业培育的主阵地,把“双招双引”作为产业培育的生命线,深入实施“十优产业倍增”计划和“名企倍增”计划,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未来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绿色低碳、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新时代大美新临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树牢全局观念、强化系统思维,依托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综合考虑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发展科学性。
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强化生态环境刚性约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向清洁、高效、低碳的方向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信息通讯技术、新材料、医养健康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坚持集聚发展。依托大企业、大项目,以园区、基地和项目组团为载体,引导产业向特定优势区域集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项目集聚,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关联度、完整度。
坚持特色发展。引导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因业施策,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避免同质竞争和低端重复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协作发展、互补发展。
第三章 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和国土空间相协调的原则,在多规融合的基础上,衔接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一城引领、两廊带动、三园集聚、全域协同”总体规划,打造“两圈一港多轴”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鲜明、各类要素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
一、两圈
城市经济圈,即中心城区和高新区、经开区。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依托航空、公路、铁路和近港运输的便利条件,以集聚的研发能力为核心,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在提升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建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品质的基础上,扩大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规模,培育信息通讯技术、新材料等前沿业态,充分发挥现代金融促进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融通效应,打造支撑引领全市“十优”产业发展的城市经济圈。
生态经济圈,即环大蒙山、沿沂沭河区域。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临沂国际生态城为双核,辐射环蒙山区域、沂沭河沿岸区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生态、地质、山水为核心要素,着力开发蒙山特色养生休闲和生态城国际开放优势,重点发展以环保、绿色、健康、养生为理念的现代高效农业及食品加工、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经济圈。
二、一港
临港钢铁基地。依托临港高端不锈钢及先进特钢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近海临港区位优势,在临港区域高水平建设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制造和加工基地、研发中心和交易中心,合理配置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推动形成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政策配套完善、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推动实现与日照先进钢铁制造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三、多轴
与全域城乡建设空间规划“七轴联动”相衔接,结合临日一体化发展轴、临连协同发展轴、3条山水文旅城镇发展轴、2条市域城镇发展轴,依托京沪高速、长深高速、鲁南高铁、菏兖日铁路、G205国道等运输走廊,充分发挥通道枢纽功能和沿线园区载体平台功能,因地制宜地打造“十优”产业集聚轴。同时,市域南部与苏北交界的兰陵、郯城、临沭3县,充分发挥紧邻长三角地域优势,全力打造鲁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轴,为全市承接长三角、京津冀及胶东半岛产业转移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
县区主导产业定位
县区 |
主导产业 |
|
|
高新区 |
磁电及功能材料、大数据开发及应用、绿色建筑新材料 |
|
经开区 |
智能制造、医药健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 |
|
临港区 |
高端不锈钢及先进特钢、智能数控加工、精细化工 |
|
兰山区 |
商贸物流、医养健康、高端木业、现代食品加工 |
|
罗庄区 |
高端物流装备、生物医药、铝质镍基新材料 |
|
河东区 |
五金机械、健康养老、旅游产业 |
|
沂南县 |
半导体材料、机械制造、食品加工 |
|
郯城县 |
高分子新材料、集成电器元器件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 |
|
沂水县 |
高端食品、高端装备、精品旅游 |
|
兰陵县 |
现代农业及深加工、全域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 |
|
费 县 |
木业家居、生物医药、精品旅游 |
|
平邑县 |
食品罐头、新型建材、变速器桥箱制造 |
|
莒南县 |
冶金新材料、绿色食品 |
|
蒙阴县 |
专用汽车及工程机械制造、优质果品及食品加工、文化旅游 |
|
临沭县 |
专用装备制造、肥料制造、高性能复合材料 |
|
综保区 |
半导体及纳米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供应链物流 |
|
第四章 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以园区化、集群化、高端化为主攻方向,紧密对接省“十强”产业,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未来潜力产业,抓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高效农业及食品加工、新材料、建筑建材、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物流、高端化工、信息通讯技术、现代金融等在全国、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十大优势产业集群。
一、先进装备制造
(一)产业现状。2018年,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561.6亿元。产业主要涉及工程机械及配件、农业机械、基础零部件、机床、精密轴承、专用装备等领域,主导产品如装载机、挖掘机、园林植保机械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9%、60%。拥有省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3个,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沂南建材机械产业集群、沂水县机械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显现。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平台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省级平台64个,拥有驰名商标4个、著名商标28个、山东名牌28个。经开区获批国家级工程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工程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二)空间布局。构建经开区、沂南县和临沭县三大省级高端装备产业园区和高新区、沂水县、临港区、罗庄区四个产业聚集区域,引导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三)重点任务。一是提升工程机械智能化。以经开区、临沭县、沂水县为重点,重点做好智能化工程机械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构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液压油缸、“四轮一带”配件、液力变矩器等工程机械配套件产品研发生产,不断提高工程机械配套件技术含量和技术集成度。通过整机企业带动工程机械配件产品开拓国内市场,打造国内重要的工程机械配件生产研发供应基地。二是培育智能农业装备集群。以临沭县、高新区、罗庄区为重点,应用数字网络、人工智能、远程控制等先进技术,着力开发新型汽油机、柴油机、大功率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械、采摘机械等智能化农业装备整机品种,实现故障及作业性能远程监测、实时诊断和自动控制。建设植保农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无人机及智能化大田机动宽幅施药装备、水田植保机械、果园和蔬菜植保设备、多功能喷施装备、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装备等。三是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以经开区、高新区为重点,引进汽车发动机整机生产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打造高性能高品质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加快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配套率,降低成本。依托现有改装车生产企业,发展节能环保、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高端改装产品,研发生产冷链物流运输车、厢式、散装、甩挂运输等专用物流配送车车身。四是加快发展精密铸造。以临港区、兰陵县为重点,依托现有铸造企业,推动铸造“共享工厂”建设,努力打造区域铸造中心。五是突破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以经开区、临沭县为重点,发展高精密液压元件,建设临沂中高端液压产品生产基地;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突破液压泵、阀、马达、油缸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液压产业跨越发展。以沂南县、沂水县为重点,大力发展轴承类产品,鼓励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六是突破发展机床及专用装备特色产业。以沂水县、高新区为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大型加长车床及新型数控立车、铣镗床、压力机生产线项目。以经开区、沂南县为重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品,发展化工机械、环保机械、建材机械。七是规范发展再制造业。重点依托工程机械、变速箱、机床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好国家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现有企业涉足再制造领域,引进再制造行业优势企业,对报废装备或主体零部件进行专业化修复、批量化生产,完善回收体系,规范流通市场,破解制约瓶颈,努力实现我市再制造业发展。
二、现代高效农业及食品加工
(一)产业现状。现代高效农业方面。临沂是农业大市,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蔬菜和油料生产基地,先后被授予“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等称号,是“中国桃业第一市”“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产自临沂”入围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十强,苍山大蒜、蒙阴蜜桃、莒南花生、平邑金银花、蒙山蜂蜜等分别入围各产业品牌十强,沂南黄瓜、郯城银杏、费县核桃、临沭柳编、沂蒙绿茶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市耕地面积1251万亩,粮食常年种植面积990万亩,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570万亩。食品加工方面。临沂食品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经多年培育,构建了门类齐全、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食品产业体系,形成了畜禽肉类、粮油、蔬菜等11个较大的产业集群。2018年,我市被授予全国唯一“中国食品之都”,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加工实现产值1029.7亿元。自2018年以来,临沂成功举办两届山东(临沂)食品产业博览会,“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空间布局。立足我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重点打造现代高效农业“三廊一带”“六大基地”即沂河沿岸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沭河沿岸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祊河沿岸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和环蒙山生态经济带和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基地、优质花生生产基地、优质果品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产业重点打造“六大集群”,即高端食品研发生产集群、畜禽屠宰及加工产业集群、粮油加工产业集群、果蔬罐头加工产业集群、金银花加工产业集群、脱水蔬菜加工产业集群。
(三)重点任务。一是推进乡村振兴十二大项目平台培育。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突出培育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新六产”示范乡镇和示范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十二大项目平台,通过搭建载体抓手,集聚资源力量,聚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沂蒙高地。二是推进“三园两体一区”建设。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及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三园两体一区”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聚集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培育成为乡村振兴先行区,全面促进我市现代农业高效发展。三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促进连片开发、规模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到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达到560万亩。推动“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发展,到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四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生产、监管两端发力,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到2022年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规模化养殖场的85%以上。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全市主要农产品的监管追溯平台,确保全市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五是推进“产自临沂”品牌强化工程。以“红色沂蒙,大德务农”的基因情怀,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产自临沂”区域公用品牌,继续办好兰陵菜博会、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会等农业节会,深化与美菜网的战略合作,开展优质农产品“三年百城”推介活动,持续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六是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四雁”工程实施,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个100”示范工程,增强经营主体示范引领能力。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推广中化MAP、金丰公社等服务模式,加大土地托管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到2022年,全市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55%。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盘活集体各种存量资产进行综合开发、有效利用,到2022年,50%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培育一批集体收入过百万元的经济强村。七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快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团队建设,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加强农业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促进地方优质特色农业发展。推广应用新型日光温室、智能温控、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生产技术,到202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八是强力推进农业“新六产”发展。以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林牧渔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三链重构”,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九是强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以特色粮经、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等五大特色产业为基础的20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益农信息社服务为依托,以村级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切实提高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增收致富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全市建设5001个益农信息社。十是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双招双引,以现代高效农业及食品加工业为载体,围绕肉类加工、生物糖、焙烤食品、饮品、蔬菜、果品罐头加工等6大主导产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瞄准行业高端,争取引进一批龙头型、牵引型的大集团、大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强出口农产品产业聚集发展。
三、新材料产业
(一)产业现状。2018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69.6亿元,培植形成江鑫钢铁、鑫海科技、临港有色金属等骨干企业。产业发展具有铁矿资源富集、近海临港区位及产业基础优势,各类铁矿企业及勘查矿区保有资源储量30亿吨,矿石品位在15%-20%左右,兰陵铁矿新探明储量6.3亿吨,远景储量18亿吨;镁矿资源丰富,探明白云岩储量17亿吨,约占全省储量的86%。钢铁新材料已经形成“红土镍矿—镍铁”“不锈钢轧制—不锈钢板—不锈钢卷—不锈钢制品—批发市场”产业链条,目前具备百万吨以上镍铁合金生产能力,百万吨的不锈钢轧制生产能力。铜行业发展以再生铜回收、精炼、加工为主,金升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被列为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主要产品为高纯阴极铜及光亮铜杆。铝合金型材以建筑型材为主,镁合金产品以牺牲阳极、压铸件、挤压型材为主。
(二)空间布局。临沂钢铁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端不锈钢、先进特钢和高端铸铁,形成上游冶炼、下游精深加工完整产业链条,研发生产高性能钢铁产品。依托部分县区现有产业基础,建设再生铜、铝型材、碳化硅、镁合金等特色集聚区。
(三)重点任务。一是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完善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组建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新材料创新中心和产业联盟,开展创业孵化和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积极培育新材料领域高水平、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具备检测、研发创新、孵化和转化合作能力及人才培养功能的高水平技术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支持企业完善品牌战略、塑造品牌形象,为打造临沂高端不锈钢和先进特钢品牌、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支撑作用。二是实施重点项目示范工程。在新材料行业基础条件好、对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效果明显的重点领域,支持培育10个左右在国内同行业居领先水平的新材料重点应用示范项目,促进全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新材料领域,瞄准本行业关键技术,以国际、国内技术领先,打破国外垄断、替代进口为目标,推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新材料行业具备行业话语权的单项冠军企业。三是实施领军企业培植工程。围绕不锈钢、铝合金、聚氨酯、高性能铁氧体磁性材料等优势领域,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在研发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应用、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创新政策落实、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服务。鼓励和引导领军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四是实施特色产业集聚工程。合理配置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推动形成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政策配套完善、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围绕“一基地、两中心”,即在临港区域建设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制造和加工基地、研发中心和交易中心,重点打造临沂临港高端不锈钢及先进特钢产业集群,实现与日照先进钢铁制造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发挥东部铜业、源宏铜业等骨干企业优势,打造经开区再生铜产业集群。以罗庄区、高新区为重点,开展水平连铸、挤压成型工艺研究,开发新型工业型材及高档民用铝合金产品,建设铝型材深加工集群。以临沭县为核心,依托山田研磨等企业,打造高性能碳化硅新材料园区。五是实施质量标准提升工程。充分发挥质量、标准、认证、品牌培育等对新材料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全面提高新材料产业竞争能力。落实国家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支持新材料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强品牌高端化培育,积极鼓励新材料企业申报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山东名牌产品等。支持新材料重点企业对标国际标杆,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和品牌,引领企业品牌高端化。六是实施高端人才培养工程。加强新材料高端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依托重点企业、联盟、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和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育一批产业工人、技术骨干与创新团队。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探索股权和分红激励,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实施激励。
四、建筑建材产业
(一)产业现状。2018年,全市建筑建材产业实现产值2104.6亿元。其中,建筑业产值1002.5亿元,建材(含木业)1102.1亿元。建筑业,我市作为传统建筑业大市,位列全省建筑业前5强,天元、冠鲁是全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前10强,现有建筑业资质企业(总承包、专业承包)927家。2018年,天元建设集团产值达到456.7亿,入围2019年全国500强企业,位列373位。建材业,建材业主要有板材、水泥、建陶、玻璃、石材、石膏等,罗庄区是国内重要建陶生产基地,平邑县是中国花岗石之乡、中国石材之乡,沂南县是中国硅砂之都,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47家。沂州集团入围2019年全国500强企业,位列439位。木业,已经形成以原木旋切、板材加工、制胶、家具和设备制造为主的完整产业链条,是全国最大的板材生产、交易和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板材之都”,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11家。其中,板材产量占全省总产量一半以上、全国总产量的12%,胶合板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40%。
(二)空间布局。1.木业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集聚区,推动兰山区义堂镇和费县探沂镇错位融合发展,彻底改变木业加工企业小散乱格局,带动木业产业实现“凤凰涅槃”。2.陶瓷产业集聚区。实施陶瓷企业煤改天然气工程,规划建设陶瓷企业搬迁集聚发展专业园区,鼓励引导部分陶瓷企业转型发展“腾笼换鸟”。3.石材石膏产业集聚区。依托平邑国际石材产业园和北方国际石材城,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高档化、异型化、超薄化石材产品。发挥石膏资源优势,发展高档高强超细石膏粉、切块、板,拓展医用或食用石膏粉、汽车轮胎模具等应用领域。4.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依托天元集团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等园区,加快研发应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等装配式建筑新技术,培育一批设计、生产、施工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建材企业。
(三)重点任务。一是做大做强建筑业。鼓励天元、冠鲁、市政等集团做强做大,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支持本市企业采取联合体招标方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承接工程项目,鼓励大型建筑企业向交通、水利、电力电信、铁路等国家重点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拓展业务。开展“骨干企业”创建活动。组织认定“临沂市建筑业骨干企业”,在财税政策、招标投标、信用评价、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组织企业参加交流推介活动,在输出较多、市场潜力较大的地区依托驻外骨干企业设立联络站。加快发展县域建筑业,鼓励县区将建筑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制定全市建筑业工作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将各县区建筑业发展纳入考核范围,开展评选建筑业强县创建活动,给予相应政策扶持。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新建民用建筑明确装配式建筑比例、装配率、评价等级要求,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政府投资工程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按照装配式建筑标准建设。推动建筑和建材业深度融合,打造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全产业链。围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以推进水泥制品为突破,推动建材部品、构配件产业实现标准化、配套化、信息化。二是促进建材业转型升级。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以水泥、建陶、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完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促使一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的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加快建材产业退城进园,培育专业突出、分工合作的建材企业群体,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全面提升制造水平、创新能力、服务体系、产业形态,做强产业、做大总量。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支持优势骨干建材企业向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服务、物流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做大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龙头带动效应。引导建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帮助企业创建各类技术中心、工程中心、设计中心和实验室,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为工具,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模式,推动建材产业两化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探索石材加工废料和尾矿再利用新技术。三是提升木业产业层次。以兰山区义堂片区和费县探沂片区为中心,打造集生产制造、企业总部、研发设计、展览展示、贸易流通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内产业链高效整合,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配套、业态丰富的木业发展聚集园区,吸引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落地入园。实施“强链、补链、建链”工程,着力发展以绿色环保、综合利用、复合材料等为特点的高档车船用板、木质包装材料、木结构建筑材料、定向结构板,促进产品提档升级;重点发展高档板式家具、实木家具和橱柜、地板、木门、家装一体化项目以及“互联网+”全屋个性定制、智慧精装,引领带动上下游链条提升发展;积极发展木工机械、木业胶黏剂、五金配件、装饰纸、油漆涂料等木业产业配套产品,拉长补齐产业链条。四是重塑陶瓷产业新优势。完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实施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一批企业升级采用天然气进行生产。鼓励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对接“一带一路”需求,用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政策,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高端日用瓷、高档抛光砖、耐磨砖、超薄砖、泡沫砖、陶瓷壁画以及防污抗菌瓷砖等高附加值产品,鼓励支持建陶企业品牌建设和区域品牌打造。以“中国临沂陶瓷”商标获批为契机,加快构建由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海外品牌共同构成的品牌体系。
五、医养健康产业
(一)产业现状。2018年,全市医养健康及医药产业产值330.2亿元。鲁南制药、罗欣药业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医药骨干企业。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1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754处,开放床位64721张,总收入209.5亿元。共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700余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12处,养老床位总量达7.6万张,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达到70家。现有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包括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组织、休闲健身、体育场馆等)3834户。以连胜体育、英健特、路克士为代表的体育用品生产制造企业,初步形成研发、制造、加工等环节的产业链条。
(二)空间布局。坚持全域协同战略,强化区域中心引领作用,发挥环山沿河地带集聚效应,构筑全市“一城一圈”“一脉一带”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格局。“一城”即临沂城区,重点建设医养健康产业园、健康产品采购分拨中心、温泉休闲度假区等。“一圈”即与周边地市相邻县域,打造多个健康产业高地。“一脉”即蒙山山脉为空间脉络集聚发展,整体打造蒙山康养圣地的国际品牌。“一带”即以沂沭河两岸为发展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重点任务。一是推进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现有化学制药产业优势,分类施策强力推进。以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国家第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为契机,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及制品、特医产品、新型医疗器械、医药商贸流通、新型药用辅料及药包材、精准医学产品等。鲁南制药、罗欣药业等大型企业丰富产品线和价值链,不断创新升级,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培植医药现代物流。依托经开区翔宇药业、中健康桥制药、一方制药等医药生产企业和在建的修正药业、中国中药临沂产业园、甘李药业、临沂国际生命健康城等精品项目,加快孵化器、加速器、标准厂房等载体建设,建成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技术成果申请专利和推广转移。依托经开区百睦医疗、旭辉、万容生物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及在建的临沂国际生命健康城,围绕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多元化定位,加快发展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推进健康产品制造和贸易快速发展。加快功能性保健品开发,鼓励金银花、银杏、大蒜、牛蒡等延伸功能食品研发生产,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支持企业研发适合中老年人的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的食品,重点开发心脑血管及糖尿病、减肥增肌、儿童益智等辅助功能性食品。鼓励企业进行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产品研发,提升高端器材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发展国际化现代化健康产品贸易,培育医药和健康产品专业市场,加快推进临沂医药贸易中心、健康产品商贸中心、中药材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鼓励大型医药和健康产品流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等方式,建设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专业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推进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逐步建立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壮大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在蒙山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支持金银花、银杏、丹参、太子参、桔梗、全蝎、徐长卿等道地药材原生态种植业发展,培育打造沂蒙山精品中药材品牌。成立中医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建设现代中药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四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业提质增效。组织开展“名医、名科、名院、名术”等“四名工程”,加强肿瘤、心血管、骨科、内分泌、儿科、康复等重点专科诊疗能力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专科。广泛发展多种形式医联体,快速提高本地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推进多元化办医,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医疗机构或医生集团来临沂办医,支持金锣集团、凯旋集团等有实力的本土企业举办医疗机构。五是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着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一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功能延伸改造,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及非建制乡镇(街道)所在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发展成为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上规模的养老机构可按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等医疗机构,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或共同体,开通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促进医养服务资源共享。加强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安宁疗护机构和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六是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和大数据产业。抓住山东省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契机,加快建设与省级平台接轨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以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病历、处方等为核心内容的基础数据库,大力推广“健康云”应用。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健康医疗数据分布式“云存储”,消除数据壁垒,形成大数据存储、挖掘、开发应用的“互联网+健康”新业态。加快构建健康大数据产业链,不断推进健康大数据与养生、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协同发展。培育建设智慧健康产业,鼓励自主研发制造可穿戴设备、智能化健康电子产品和移动应用服务。做强和普及数字化移动终端服务,加大移动医疗车、健康一体机、智能终端等设备的普及应用。七是加快发展体育健身产业。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构建健康运动产业生态圈,扶持建设公共运动场、多功能运动场、足球场、拼装式游泳池等室外健身设施;构建以新体育中心、市体校、南湖心岛水上运动中心为支撑的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综合性体育服务互动平台,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设立体育康复产业园区。
六、文化旅游
(一)产业现状。2017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431.1亿元,占GDP比重9.92%。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及精品旅游企业营业收入227.6亿元,规模以上“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占比1.13%,文化产品及出口额1.86亿元;游客总人数7506.9万人次,国内游客消费795.1亿元。文化产业,企业、项目、园区链条式载体功能不断提升,目前有4家省级以上文化园区。旅游产业,形成了“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温泉养生,水城商都,乡村休闲,研学旅游”的文化旅游大格局,拥有A级景区171家,星级饭店发展到31家,旅行社达到102家。
(二)空间布局。结合城市空间规划和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布局,按照产业集聚、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原则,立足各县区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突出文化旅游核心,着力构建“一核驱动、一圈引领、两带串联、五区联动”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一核驱动”即临沂中心城区,“一圈引领”即环蒙山生态康养度假圈,“两带串联”即沂河文旅产业带和沭河生态休闲产业带,“五区联动”即红色旅游片区、印刷发行片区、文创科技片区、传统文化片区、精品旅游片区。
(三)重点任务。一是实施基础载体培育工程。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企业、项目和园区三大基础载体培育建设,筑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根基。加强文旅集团、新华印刷物流集团、龙冈旅游集团、蒙山旅游集团、亲情沂蒙旅游集团等骨干企业扶持,整合用好各类相关资金、资产、资源,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加快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围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行业门类,实行政策倾斜,重点突破,加快推进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临沂华侨城大型文旅综合开发项目、沂南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沂水尹家峪田园综合体、临沭蛟龙航空小镇、临港高铁梦幻小镇、无极鬼谷旅游项目等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加大新华印刷物流产业园、鸿儒文创产业园、中印科技国际创新园、佳画电商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各县区立足各自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定位合理的产业园区和小微企业孵化器。二是实施公共平台打造工程。搭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发挥重点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产业基金、技术人才引进、创意设计、推介服务、电商服务平台等提供“个性服务”。规划支持建设一批发展路径清晰、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独角兽”式企业;打造省级重点文化旅游“区块链”。培育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农业文化、自然文化重点旅游“区块链”。三是实施产业融合推进工程。充分发挥“文旅+”和“+文旅”功能,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与商贸、农业、工业、体育、教育、科技、信息、制造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实施产业融合,放大“文化+”、“旅游+”效应,催生新的产业链条,释放业态叠加能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发展质量,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构建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四是实施文化旅游消费促进工程。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积极培育文化旅游消费理念,把文旅惠民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培育潜在消费市场。推进文化旅游消费结构转变,深化文化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秀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引领文化消费时尚。办好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等重点文化消费活动,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激发和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扩大文化旅游消费规模。五是实施对外市场拓展工程。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招引一批龙头文化旅游项目,推动旅游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临沂。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力度,积极参与全省文化旅游捆绑营销活动,提高临沂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高水平办好书圣文化节、书法绘画双年展、文化博览会、旅游交易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拓展文化旅游市场。着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培育壮大临沭、莒南、河东、罗庄、郯城等县区文化出口企业集群。六是广泛开展区域合作。强化与青岛、济南等地省内城市间合作,深度融入全省文化旅游大格局。密切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成员城市来往,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深化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赣州等地合作,将临沂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旅游“一线城市”。总结承办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经验,逐步扩大文化旅游领域国际合作交流。
七、现代商贸物流
(一)产业现状。1.现代商贸业。临沂是“中国市场名城”,拥有各类专业市场达134处、经营业户10万户,商品涵盖小商品、服装、五金、板材等27大类,远销全国各地和120多个国家地区,培育引进14家市级以上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布局建设9处海外商城、海外仓。2018年,全市商贸业实现营业收入2014.8亿元,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5056亿元,实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73.4亿元。2.现代物流业。临沂是“物流之都”,作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已入选2019年国家首批23个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现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64家,大中型物流园区29处,2000余条物流专线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通达全国所有的港口和口岸,能够实现600公里以内当日或次日到达、1500公里隔日到达、3000公里以上3至7天到达,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30%。临沂港与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联动,集装箱操作量突破9万标箱。开行临沂至莫斯科(明斯克)、塔什干、昆明等13个方向货运班列。开通临沂至柬埔寨、泰国、越南国际航线和临沂至广州、深圳全货机航线,顺丰航空物流及快件分拣中心投入运营。临沂综合保税区构建跨境电商直邮服务平台,建设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2018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业营业收入146亿元,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23亿元。
(二)空间布局。在空间上形成“一谷四群”“一港五园”的格局。“一谷”,即临沂商谷。“四群”,即日用百货市场集群、板材家具市场集群、汽车配件市场集群、钢材大宗市场集群。“一港”,即国际陆港,包含多式联运和商贸物流两大功能板块。“五园”,即中转物流园、综合物流园、保税物流园、空港物流园、高铁物流园。
(三)重点任务。一是推进商城市场转型升级。完善临沂商谷基础设施配套,布局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物流科技、生活服务四大功能区,提升商城国际化、电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商城市场由传统的交易场所向“O2O平台+系统集成商+产业服务商”转变,业态功能向设计、研发、生产和零售等领域延伸。支持传统市场业户公司化改造,由传统批发交易向电子商务、跨境贸易、新零售等新兴交易模式升级。二是培育壮大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培育本土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物流和供应链企业落户临沂,实现采购、生产、运输、仓储等活动的功能一体化发展。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智慧型物流企业,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的物流信息平台。依托经开区、罗庄区已具规模的医药物流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力度,加速产业集聚,支持国药控股、华润临沂、上药控股、东瑞医药、罗欣药业等企业加快物联网系统建设,建立智慧物流体系,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不断创新医药流通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的现代医药物流基地。三是引导发展新型业态。依托临沂物流装备制造产业园,大力发展智能物流装备产业。依托商城核心区、中国物流科技城,打造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利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打造国际工程物资集采集供基地。推动跨境电商物流发展,建设区域性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和海外生产资料采购中心。加快布局海外营销网络,推进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海外商城、海外仓建设运营。协调提升“齐鲁号”欧亚班列往返运营效率,争取开行更多的国际货运班列。引导培育商城网商群体,尽快完成专业市场电商化改造,建设全国网货集散中心。加强电商平台建设,依托陶瓷、建材等市场发展一批垂直电商平台。优化电商物流服务,设立电商运营区域集散中心,招引国内主要快递、快运企业设立分拨中心。着力打造临沂国际商贸物流博览会等品牌,培育地方性、特色性专业展会,争取举办中国物流科技博览会、中国绿色建设博览会。组建会展集团,统筹展馆资源,完善会展配套设施。四是完善基础运输通道。依托临沂济铁物流园、公铁联运物流园推动发展铁路物流,依托临沂机场推动发展航空物流,完善物流节点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推动多式联运运营组织一体化,采用“无车承运人”模式,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提供“一单制”全程无缝运输服务。依托综合保税区、临沂港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和完善保税物流、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与交易、外贸综合服务、检测维修、第三方检验等业务模式,形成融合物流、商贸、产业、金融、信息等于一体的跨境供应链要素集聚发展平台。规划建设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国际邮件分拨中心和国际货物保税仓库,开通国际航班和货运包机,积极培育国际航空物流。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中心城市、经贸合作区布局物流中心、边境仓和海外仓。五是打造特色亮点工程。加快临沂商谷建设,按照“新业态引领、新政策复制、新项目落地”的功能定位,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样板区和内外贸融合发展示范区、“一带一路”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打造国际陆港,以济铁物流园为核心,以临沂快递物流园、临沂公铁联运物流园等为支点,统筹临沂港、综合保税区资源,加快推进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设。加强与青岛港、日照港等合作联动,开通青岛到临沂双向班列,港口功能前置至临沂国际陆港。依托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平台,集聚国内进口肉类企业。申报进口水果、进口冰鲜水产品指定查验场,争取水果寄售政策,加快建设冷链保税加工园区。开通跨境电商进口直邮业务,发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模式。加快建设临沂进口商品城和综合保税区B区,打造进口商品完税直营中心。建设电商运营区域集散中心,支持建设电商公共仓储设施,形成以临沂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网络零售物流集疏运体系。
八、高端化工
(一)产业现状。2018年,全市高端化工产业实现产值427.3亿元。骨干企业实力明显增强,3家骨干企业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骨干企业获得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2家企业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7个骨干企业获得国内外知名品牌称号。结构布局逐渐优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领域持续拓展,产业链条由低端向高端逐步延伸。产业能耗下降,行业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主要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环境质量和产业效益明显提升,重点监控企业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8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9.7%。
(二)空间布局。综合考虑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安全保障、产业基础等因素,重点布局临港化工产业园、沂水庐山化工产业园、郯城化工产业园、莒南化工产业园、临沭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5个综合化工园区,费县粘合剂化工产业园区、沂南密胺产业园区2个专业化工园区和4个重点监控点,构建“5+2+4”的空间发展格局。
(三)重点任务。一是延伸石化产业链。实现原料来源多样化和产品系列多元化,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油品质量提档升级,推进沂水、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联动发展。在沂水庐山化工园建设特种油产业园项目(催化降凝、丙烷脱沥青、异构脱蜡轻蜡油加氢等),打造特种油研发生产基地。延伸碳四产业链,向下发展顺丁橡胶、异戊橡胶、聚异丁烯等产品,增加下游产品品种和附加值。延伸乙烯产业链,形成EO/EG-碳酸二甲酯、EO/EG-减水剂、乙烯-乙丙橡胶等产业链。二是深度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打造郯城精细化新型煤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煤制乙二醇、甲醇制烯烃及下游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等产品。积极发展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大力发展石墨导热材料、石墨烯、银粉等散热材料,选择性发展超净高纯试剂、电子气体,积极发展水性聚氨酯胶黏剂、水性氯丁橡胶型胶粘剂等水性胶类胶黏剂及其他高端环保型胶黏剂,拓展发展水处理剂、表面活性剂、农药用助剂等其他各类助剂。三是着力发展化工新材料。探寻先进高分子产业与全市石化化工产业基础的关联契合点,重点接续石化原料末端高价值延伸,推动炼化下游中层级石化原料向终端细分功能市场转化。着力发展丙烯酸酯橡胶、高性能氟硅橡胶,重点发展水处理用高通量纳滤膜、高性能反渗透膜以及污水治理和海水淡化用特种膜等功能性膜材料,推进生物基增塑剂替代邻苯类增塑剂,引导发展高性能的聚乳酸、生物基聚酰胺、热塑性淀粉基塑料等生物基塑料。四是打造新型肥料生产基地。化工园区发展新型肥料板块,需以金正大、史丹利等化肥生产企业现有传统肥料生产装置为基础,鼓励区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布局缓(控)释肥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生物有机肥及其他新型肥料项目。鼓励支持肥料生产加工企业加速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五是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建立化工园区规范建设评价标准体系,围绕园区的规划布局、公用基础设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等方面,明确行业监管责任,构建综合监督和行业监督相结合、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监管格局。建立市级层面化工园区大数据平台,统一收集包含行业监管、检验检测、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等多方面数据,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园区智慧化,指导企业生产安全和环保工作。强化园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化工园区大数据设备设施建设“三同时”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过程动态优化。六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炼化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周边地市便利的港口交通运输条件,规划建设地下原油输送设施项目。清沂山石化原油管道从青岛董家口-沂水-淄博,全长338公里,其中沂水段100公里。
九、信息通讯技术
(一)产业现状。2018年,全市信息通讯技术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5家,其中过亿元以上企业13家,实现产值(收入)102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列入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30家,实现产值27.5亿元。主要产品有触控屏、晶体管、连接器、陶瓷电容、电感等电子元器件、磁性材料及计算机外设、半导体照明、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规模以上企业35家,实现利润19.5亿元,主要涉及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数据管理、服务外包等领域。2018年底,全市通信网络已延伸至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移动通信覆盖所有行政村,固定宽带用户超过284万户,移动电话超过967万户。物联网广泛应用到智慧城市、公用事业、车联网、POS零售等多领域;鲁南高铁沿线、城市公交BRT、临工集团等区域开通了首批5G基站。
(二)空间布局。以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为重点,打造我市信息通讯技术产业“1+2+N”发展布局。“1”即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以电子信息制造、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信息系统运营维护服务、通讯服务等领域为重点,打造软磁铁氧体材料--电子元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链。“2”即“沂蒙云谷”智慧产业园和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依托“沂蒙云谷”智慧产业园建设打造“互联网+”教育云平台、社区云平台,建设“互联网+”科技旅游园区,形成规模软件企业汇集、产学研结合密集的软件生产及信息服务集聚区。依托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打造二极管、三极管等分立器件从芯片、框架、封装、测试产业链。加快推进液晶面板生产项目,逐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做大做强我市显示面板产业。“N”即鼓励沂南、沂水等其他县区,依托本地企业,注重产业延链招引,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信息产业园。
(三)重点任务。一是提升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小型化、片式化电子元器件和电连接器、滤波器等产品,加快推进液晶面板、触摸屏等新兴产品形成量产,并占有一定市场地位。加快招引培育面向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机械电子、汽车电子、家用电子、手机及电脑配件等方向的配套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依托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支持现有电子元器件企业将产品向微型化、低功耗、宽频化、集成化和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向终端产品发展,形成上下游配套、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将产业做大做强。以春光磁业、中瑞电子、凯通电子、鲁磁电子、正通电子、乐盈电子等企业为主体,形成软磁铁氧体材料—磁芯—电感器产业链;以龙立电子、海纳电子为主体,形成军用、民用电连接器产业链。以沂光集成、元捷电子等企业为主体,形成二极管、三极管等分立器件芯片、框架、封装、测试产业链。以鲁颖电子、金城电子为主体,形成电子陶瓷粉—电容、滤波器等产业链。依托沂水机械电子孵化中心形成长弓电子等从触控屏到平板手机的产业链。做大现有的计算机外设、LED照明、应用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扩大整机产品占比率,形成整机与元器件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是创新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外包,壮大软件产业规模。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加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转型外包(BTO)合作交流机制建设,完善软件外包体系。依托中印软件园、龙湖软件园、应用科学城,支持托普网络、阿帕网络、六牛科技等发展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服务外包和各类行业应用软件和系统;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提高差异化消费品设计、精准化广告设计等水平。打造“互联网+”教育云平台、社区云平台,建设“互联网+”科技旅游园区,形成规模软件企业汇集、产学研结合密集的软件生产及信息服务集聚区。围绕智慧临沂建设,支持思索、智通达、成功信息等在制造业数字化、智慧农业、政务服务、医养健康、智慧城市各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实现“软件+硬件+数据+互联网”等新模式。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发展大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等核心业务;以临沂大数据研究院为载体,促进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三是加快5G网络设施建设和应用。进一步优化现有4G网络,提高接入能力。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全面覆盖”的原则,加快推进5G通信网络规划建设,推进站址资源共建共享,为打造5G先锋城市、全省5G工业应用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推动5G深度融合发展,利用5G技术,为工业巡检、机器视觉产品质量检测、大型电器节能、工程机械远程操控、智能管网运营、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持。争取国家、省授权支持,在低空空域开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物联设备频率使用等研发、应用环节先行先试,研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对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审慎包容态度,打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应用的外部环境。四是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支持鲁南制药、中瑞电子、绿爱控股开展大数据、物联网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发展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众包设计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优秀解决方案和应用典型案例。推广临工机械等企业智能制造新模式,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及装备深度应用,建设数字化班组、数字化车间。引导企业在关键生产领域和生产环节开展“机器换人”,加速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开展两化融合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继续开展“企业上云”。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开展基于云的移动或互联网应用,联合云平台服务商和云应用服务商开展点对点扶持,制定云化方案和进行云化改造。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组织企业开展对标学习、现场观摩等活动,参与区域两化融合评估。组织举办两化融合深度行、企业对接等专题培训招商活动。
十、现代金融
(一)产业现状。2018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68.1亿元,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68%、11.56%。全市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371.6亿元、5099.4亿元,均居全省第5位。保险业加快发展,全市保费收入254.95亿元。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各类金融机构(组织)464家,其中银行机构49家、保险机构70家、证券期货机构39家,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融资机构等地方金融组织306家。资本市场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18家,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蓝海股权交易中心等挂牌企业158家。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定向增发,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实现多元化融资,全市实现直接融资87.72亿元。金融环境不断优化,市、县(区)两级均成立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涉嫌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活动和互联网金融风险排查整治专项活动,积极申报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
(二)空间布局。聚合优势金融资源,建设四大集聚区。即:依托高铁站周围商圈,对标学习国内外金融聚集区先进经验做法,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临沂现代金融核心集聚区;依托临沂国际金融中心(IFC),不断壮大现代金融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平台,打造北京路国际金融圈;依托人民广场周边商贸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建立专业化个人消费金融系统,打造人民广场商贸金融圈;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优势,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打造以优质高效金融服务为主的制造业金融街。
(三)重点任务。一是加大金融要素投入。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信贷额度,盘活存量资金,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和外地银行机构,积极创新和灵活运用各种贷款方式,加大对全市重点项目、骨干企业资金供应。加大对拟上市挂牌企业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培育中瑞电子、佳画文创等科创板上市后备资源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办好中国·临沂资本交易大会,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办会模式,提升办会质量。支持已上市挂牌企业再融资,鼓励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和杠杆率。立足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扩大政府股权引导基金规模,建立多门类、多层次的产业基金体系。开发针对性的扶贫保险产品,加快发展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创新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收益保险等新兴保险产品,强化保险事故防范救助体系作用。开展“期货+保险”试点,推动设立期货交割库,引导期货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二是推进普惠金融建设。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支持临商银行拓展经营规模和业务创新,在省内外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农商行法人治理结构,适时引进战略投资,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融资机构等地方金融组织。引导地方金融组织开展金融创新,增强发展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探索发展合作金融业态。转变发展方式,做好分类指导,引导带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合作社积极开展业务,培育试点示范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积极推动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协同发展,更好地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探索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新模式。三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对担保圈、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等重点领域的风险排查,逐步加大对新业态、跨部门、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提高跨界金融活动的监测能力。建立金融机构(组织)稳健性评估制度。推广大额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和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异地银行授信管理和属地备案制度,制定实施化解担保圈风险的一揽子政策。探索建立功能监管、业务监管和机构监管相协调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步依法将地方金融主体纳入监管范围;完善信息报送、现场检查、高管约谈、非现场监管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行业标识、合同文本、服务标准、会计核算等行业标准一体化。加强金融业自律组织建设,逐步建立覆盖面广、运作规范、功能完善的行业协会体系,促进金融行业有效治理和有序发展。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参照省“10+4”专班运作机制,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10+6”协调推进体系,切实发挥专班“火车头”“领头雁”作用。市委常委会议定期听取专班牵头市级领导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召开“十优”产业专题会议。市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要强化与各专班有效衔接,落实好项目调度、情况汇总、事项协调等职能。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资源整合,强化产业协同,研究解决症结,把好关键关口,推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各专班要加强与省各专班汇报对接,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为“十优”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建好用好“十优”产业发展智库,做实规划咨询、建言献策、调查研究、政策策划、项目招引等工作。
二、创新要素保障
土地方面,按照“亩产效益”评价结果差别化供应,加大存量土地资源挖潜力度,有序解决闲置低效利用土地问题。能耗方面,支持企业采取技术改造、工艺替代、煤改气等节能降耗措施,探索开展企业能耗效益评价、煤炭指标市场化交易等工作。资金方面,争取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用好市县两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切实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针对“十优”重点骨干企业,探索建立金融监管协同机制,切实防控金融风险。人才方面,依托临沂大学、河东科创城、人才集团等资源平台,加快引进“十优”产业紧缺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技术方面,着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业创新共同体,争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充分发挥临沂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功能,分产业精准设立专业性技术研究院,逐步设立县区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全面对接中科系,推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临沂分所等专业院所落地。审批方面,按照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要求,持续加大流程再造创新力度,优化提升产业发展营商环境。
三、凝聚产业合力
各专班对照“十优”发展目标,结合产业政策、能耗政策、环保政策、安全政策,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行动举措,以清单方式列出具体实事,实行销号管理制度,建立“直通车”服务机制,确保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制定实施高含金量激励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形成尊重企业家、激励企业家、保护企业家、服务企业家、关爱企业家、培养企业家的良好局面。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建立“十优”产业发展企业家建言、协会献策、专家咨询、第三方评估机制。借助电视、报纸、微信等渠道,公布解读产业政策,发布项目招引清单,晾晒产业进展成效,营造“十优”产业发展浓厚氛围。